如何练就Be-Do-Have 的人生

2020-10-20 10:54:40

总听说,如果我有**,那么我是**所以我做***。

常见造句:
如果我有100万,那么我是有钱人,我投入大量时间做公益。
如果我有时间,那么我会是个顾家的人,我多陪陪家人。
用英文字母归纳就是:Have有-Be是-Do做。
这个模式的结果,往往就是0。
没有,不会是,更不会做。
特别是今年这个VUCA特征如此典型的时刻,
更容易把客观的不稳定不确定太复杂太模糊变成我无能为力,控制不了。

请冷静一下,
真的是这样的吗?
我们还可以有不一样的看法吗?

人生,或许真没有 100万元,至少还有6.3万;
目前,或许真不是有钱有闲,至少还有24小时;
才能,或许真做不到上台演讲,但至少还有自己做听众。

6.3万,不是元,而是一个估计数,是我们一天对自己说话的次数;

6.3万句=(24小时-6.5小时平均睡眠时间)*60分钟*60秒,每秒钟我们都在跟自己沟通。
24小时,是我们共有的时间确切数;
自己做听众?显而易见却又经常被忽略了——

我们很少使用一点时间去反思、去观察自己。
我们总想突破、成长、变成那个想要的自己。
却总感觉无从下手、无能为力,
其实每次说话沟通的背后都是一个切入点,
因为自然而然说的,就是自己所认同的。

引入教练的思维,有一个视角模型:
结果——行为——选择——信念——价值观。
要重塑自己,就要敲碎或重组最背后最底层的思维逻辑。
所以,我们要找到表象背后所认同的点,
如果当下很想转变,
请马上调整!
如果相信自己已经是调整后的状态,
请立刻进行行动!
如果结果未必一次如愿,
就继续坚定不移地做,
结果终将不同!
这种思路模式和刚才的Have-Be-Do。
只是有一个调整,
变成Be-Do-Have。

把自我评价——Be(我是**)放在第一步,
那不是自欺欺人吗?
如果是想得通透,那就不是。
如何可以想通透?
这里引入教练的常用分析工具,第二个模型SOS。
Self——自己的角色和责任
Others——志同道合的人或可用的资源
Situation——让自己发挥实力的舒适区或巅峰时刻
简化地以这三个方向作为支点进行反思,
就能推动正向的变化。

具体操作,以“我是一个很擅长表达的人”为例:

过去的Have-Be-Do句式是:
如果我有很多表达技巧,那么我是一个擅长表达的人,我经常做分享。

现在变成Be-Do-Have:
如果我是个擅长表达的人,那么我经常做分享,我有很多技巧。

此时此刻,
不是要沉浸在“我是个很擅长表达的人”的纠结中,
而是接着迅速思考“如何做分享”。
例如:
1、分点去说,先主后次结构化——有逻辑;
2、不时主动暂停,看看听众反映——有觉知;
3、每句话思考如何精简——有水平;
4、哪些词可以更准确——有突破。
如此,等等。
破折号的左边是Do,右边就是Have。

有了这小小的调整,
相信平凡的人生总会有小小的改变!
我们应坚定自己是什么,从而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,然后我们自然就会有什么。